气候与土壤要求
芦笋喜欢温和的气候,最适合在15-25℃的环境下生长。太冷的话,它可能会冻伤;太热的话,又容易早衰,产量下降。北方种植的话,最好选春季或秋季,南方则要避开夏季高温。
土壤方面,芦笋喜欢疏松、排水好的沙壤土或壤土,pH值最好在6.5-7.5之间。如果土壤太黏重,容易积水烂根,所以种之前最好深翻,加些腐熟的有机肥或河沙改良一下。
品种选择
新手建议选抗病性强、适应性广的品种,玛丽华盛顿"、"阿波罗"、"格兰德"等。这些品种产量稳定,管理起来也相对容易。如果想种绿芦笋,可以选"UC157";白芦笋的话,"吉娜"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育苗与定植
芦笋育苗一般用种子,播种前最好先浸泡24小时,提高发芽率。苗床要整平,播种后覆薄土,保持湿润但不积水。大约20-30天后,苗长到15-20厘米就可以移栽了。
定植时,行距建议1.5米左右,株距30-40厘米,这样后期管理方便,通风也好。栽苗时别埋太深,芽眼稍微露出地面就行,否则影响出笋。
水肥管理
芦笋喜欢湿润但不涝的环境,浇水要见干见湿,尤其是采收期,缺水会导致笋变细、纤维增多。雨季要注意排水,别让根泡在水里。
施肥方面,基肥多用有机肥,比如腐熟的鸡粪、牛粪,每亩2-3吨。生长期追肥2-3次,可以用复合肥,但别光顾着猛上氮肥,否则茎叶疯长,笋反而少。
修剪与整枝
芦笋生长过程中,老茎、病枝要及时剪掉,减少养分消耗和病害传播。秋季茎叶枯黄后,可以齐地剪掉,清理田间残枝落叶,减少越冬病虫害。
病虫害防治(重点!)
芦笋容易得茎枯病、根腐病,虫害主要有蚜虫、蓟马、夜蛾等。下面说几个具体的防治方法:
茎枯病
症状:茎上出现褐色斑点,逐渐扩大,最后整株枯死。
防治:
1. 选抗病品种,玛丽华盛顿"。
2. 避免密植,保持通风。
3. 发病初期喷50%多菌灵800倍液,或70%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,7-10天一次,连喷2-3次。
根腐病
症状:根部发黑腐烂,植株萎蔫。
防治:
1. 种植前用多菌灵或恶霉灵拌土消毒。
2. 避免积水,发现病株立即拔除,病穴撒石灰消毒。
3. 发病时用噁霉灵或甲霜灵灌根。
蚜虫和蓟马
症状:嫩芽、叶片卷曲,有黑色小虫爬动。
防治:
1. 挂黄板诱杀。
2. 喷10%吡虫啉2000倍液,或啶虫脒1500倍液。
夜蛾类害虫
症状:叶片被啃食,严重时只剩叶脉。
防治:
1. 人工捉虫(晚上打手电筒找幼虫)。
2. 喷苏云金杆菌(BT)或甲维盐,效果不错。
采收与储存
绿芦笋长到20-25厘米时就可以采了,白芦笋要在笋头刚露出土面时采收。采收时用专用刀或手轻轻掰断,别伤到地下茎。
储存的话,最好现采现卖。如果要短期存放,可以喷点水,用湿布包好放冰箱,能保鲜3-5天。长期储存可以速冻或做成罐头。
最后的小建议
种芦笋要有耐心,头一两年产量可能不高,但第三年后会进入丰产期,管理得当能连续收10年以上!所以别轻易放弃,坚持就是胜利~